現在有翻譯軟體幫忙,學語言是不是變簡單了?不管是Google Translate、DeepL還是ChatGPT,輸入一句母語,幾秒鐘內就跳出另一種語言,看起來又快又準,完全是語言學習的神隊友,不過,這些工具再聰明,也還是「機械翻譯」,不能直接等於「人會翻譯」,很多語言學習者在這裡就踩雷了,以為靠機器幫忙,就自己也具備翻譯能力,其實兩者中間還差很大一段距離。
先來看機械翻譯擅長的是什麼,它厲害在處理大量資料,能迅速對照詞彙和結構,把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形式,尤其是字面意思抓得超準,但也就是說,它靠的是模式比對和演算法推測,對語境和語氣的拿捏還是很有限,比方說,把「你很厲害」翻成英文,機器可能直接給你「You are great」,乍看沒問題,但若這句是在開玩笑或帶點反話的語境下,機器就完全讀不出來。
再看看人腦在處理翻譯時,其實做的不是直接對照,而是要拆句、理解、再重構,這過程中要判斷說話目的、文化背景、場合適用性,甚至連講話語速、語氣、手勢都可能影響詮釋,舉個例子,有人說「這個提案聽起來不錯」,到底是贊同還是婉拒?機器可能直譯成肯定句,但熟悉人際語言的人就會知道,這句可能是個禮貌地拒絕。
語言學習者在初期依賴翻譯軟體很正常,畢竟誰都不想死背單字,但當學到某個程度,還是得開始訓練「語感」這件事,也就是培養判斷語境的能力,如果只是把一句話丟進機器看結果,那只是被動接收,學不到語言背後的思維邏輯,像日文裡敬語的使用、韓文的句末語氣詞、德文的複合句順序,這些都不是翻譯軟體能教你的。
還有一個常見誤解是,把翻譯當作單向的「替換」,其實好的翻譯更像是「重寫」,要符合目標語言的文化脈絡和說話風格,譬如中文的「我隨便說說啦」翻成英文不是直接丟出 “I’m just saying” 就能搞定,因為在不同文化下,那句話的份量和立場可能完全不同,這部分只有透過真實語言使用經驗才能體會,機器很難完全補上。
當然,這不是說機械翻譯沒用,它是很好的工具,就像GPS一樣,能幫你找路,但學語言不是開車,它更像是學會走路,你得感受每一步的重量、方向與節奏,會用翻譯工具,頂多是掌握了快捷方式,但要真正會翻譯,就得理解內容、重組語言、講得通又講得順。別以為機器翻得順,你就真的會翻譯了,那只是輔助的起點,真正的翻譯功力,是把兩種語言的邏輯融合,再用自己的語感說出話來,語言的魔法,從來都不只是詞彙轉換,而是讓彼此聽懂心裡的意思,這點,還是要靠你自己慢慢練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