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技產品出口的人都知道,產品交出去不代表任務結束,真正的挑戰通常在現場安裝開始那一刻才出現,尤其是輸出設備到語言不通的國家時,操作手冊、施工圖說、安裝流程說明書的每一個詞都不能有差錯,科技翻譯的品質,往往直接決定了現場人員能不能照著流程組裝、啟動、驗收,翻得不夠清楚,現場出包;翻得有誤,工程延誤甚至釀出安全問題。
有些人以為科技翻譯就是把機械零件、電線顏色和扭力單位翻譯成英文或當地語言,其實這只是基本,真正讓安裝現場順利與否的關鍵,是翻譯者能否理解原始說明的邏輯與語境,並用目標語言的技術用語完整重現,例如「固定端預留伸縮量」這句,在中文工程語言中大家心照不宣,但若直譯成 "Leave expansion allowance at the fixed end",對外籍技師可能就變成句義模糊的疑問句,需要加上背景說明或簡圖來幫助理解。
不少廠商出包的原因,不是因為設備不好,而是說明書太「台式」,裡面充滿模糊或地方性的表述,像是「裝配順序可依現場調整」翻成英文,如果沒有進一步標示限制條件,現場人員可能完全照自己的理解來動作,結果安裝順序錯誤,導致回頭重做甚至損壞關鍵零件,這樣的失誤,回頭修一次就不只損失一筆錢,更拖到驗收、收款與後續服務流程。
還有一類問題藏在圖文搭配不一致,許多說明書會附上施工示意圖,但如果翻譯內容跟圖說中的註解不一致,現場就會出現「翻譯寫A、圖畫B」的混亂局面,工程人員通常依賴圖像來做決策,圖文若對不上,最終執行會變成猜謎大賽,而這種問題,通常不是在辦公室裡看得出來,而是在現場開工時才會爆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翻譯不只是語言問題,它是資訊精準再傳遞的過程,翻譯者若不懂原文產業術語或技術背景,很容易「看得懂單字,翻不出意思」,像是 thermal expansion joint、earth bonding、isolation valve 這類詞,如果不熟悉,可能會錯誤翻譯成一般用語,讓讀者誤以為只是常規裝置,結果錯裝或漏裝,直接影響整體系統穩定。
也有人會問:那是不是只要找工程背景出身的人來翻譯就好?答案是工程背景很加分,但如果語言能力或邏輯轉換能力不夠,翻譯出來的內容還是會卡卡的,反之,那些語言能力強又肯下功夫學懂產業知識的科技翻譯者,才是讓說明書與施工現場真正接軌的關鍵角色。
對企業來說,如果你有海外安裝需求,千萬別小看那一本說明書的科技翻譯工作,與其等出事後才緊急派人飛過去善後,不如在出貨前就把所有技術文件交給熟悉該產業語境的翻譯團隊處理,省下的不只是時間和修復成本,還有客戶對品牌的信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