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技術文件翻譯時,很多人直覺是「查字典就行了」,但如果你曾看過一份自動化設備的操作手冊翻譯,或是醫療器材的安裝指南,就會知道,翻譯這類內容根本不像翻文章,更像是解數學題,它不只是「懂語言」這麼簡單,還必須要懂產品邏輯、操作邏輯、甚至是故障處理邏輯。
技術手冊常見的語言有英文、日文、德文、簡體中文等,而讀者可能來自非技術背景,只是負責操作設備的人員,或是要將產品賣到海外的業務主管,這就要求譯文不但要準,還得要清楚易懂,不然即使語法正確、詞彙對應,但實際使用者無法照著操作,這份手冊就算白翻。
所以,技術文件的翻譯人員需要具備哪些背景?第一個是「產業知識」,例如機械、自動控制、電子電機、軟體工程、醫材認證這些領域,各有不同術語與邏輯,若你不懂NC語言、不知道「IO模組」與「PLC」的差別,即使你翻得再文雅,也只會讓使用者看得一頭霧水。
第二是「標準化格式意識」,技術手冊不是小說,結構非常嚴謹,從標題編碼、步驟敘述到安全警告標示,全都有一定規則,有時翻譯者不熟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語言邏輯,結果導致翻譯出來的步驟順序錯亂或省略警語,這種錯誤在現場可是會出事故的。
還有一塊關鍵是「工具熟練度」,許多技術手冊使用FrameMaker、InDesign等編輯工具排版,翻譯者若只能處理Word檔,會嚴重拖延進度,再者,許多公司使用翻譯記憶庫(如Trados、MemoQ)來管理大批量內容的一致性與術語統一,翻譯者若沒這些工具經驗,交出的稿件會變成編輯人員的惡夢。
語言的簡潔性也是一門學問,在中文習慣上,過於修飾會顯得冗長,但技術文件追求的是一刀斃命的效率,像「請確認是否已完成開機設定」這樣的句子,就得避免多餘的敬語或冗詞,翻成「確認開機設定是否完成」更為直接明確,這種句構上的敏銳度,是需要長期翻譯技術類文件累積出來的。
還有安全與法規知識,有些手冊牽涉產品責任法,譯文錯誤可能引發法律糾紛,比如日系工業產品常見的「異常時には直ちに電源を切ってください」這句話,不可翻成「請立即切斷電源」,而要根據法規標準翻成「如發生異常,應立即關閉主電源」,因為用詞不同,責任分界也會不同。
即便是行內資深翻譯者,有時遇到跨領域內容,例如一份結合雲端監控的自動倉儲設備手冊,也得邊翻邊查資料,甚至請教工程師,這也就是為什麼翻這類文件不應只用單字對應表或語料庫直接轉換,而是需要有能力判讀技術文意的人來處理。
手冊翻譯看似冷門,卻是許多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一環,尤其是出口產品要做CE認證、UL驗證,這些都要求手冊附上合法語言版本,好的翻譯,不但能減少退貨與教學成本,也能提升品牌專業形象,所以別再小看這些看起來乾巴巴的文件,當你翻對了一句關鍵操作步驟、避免了一次產品操作錯誤時,那才是真的讓語言成為技術與使用者之間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