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工業翻譯,很多人腦中浮現的畫面可能是冷冰冰的零件清單、厚厚的操作手冊,或者一堆讓人頭昏眼花的維修步驟,但其實,這些看似僵硬的文字背後,藏著許多「文化的差異」,你可能沒想過,一本小小的說明書,就能讓德國工程師和台灣技術員看出彼此對「精準」或「靈活」的不同理解,也因此,工業翻譯並不是簡單的字詞轉換,而是一門極度人性的工作。
1. 「一公分」的差別,能造成大麻煩
在歐洲的技術文件裡,公制單位是標準,但若翻給美國客戶,就得改成英制:公分要換算成英吋,公斤變成磅,不要小看這些換算,若翻譯師沒注意,結果可能就是裝配好的機器「卡住」或「對不上」,所以工業翻譯不只是翻譯,更是精準數據與專業知識的守門員。
2. 語氣的不同,代表文化的習慣
日本的工業說明書常用「建議」「請小心」這樣的委婉語,而德國文件則直接明快:「必須遵守」「嚴禁操作」,若把日文文件照字面翻成中文,可能讓讀者誤以為「只是建議,可以不理會」;但實際上,那是「一定要做」的意思,這種文化上的差異,正是工業翻譯需要細膩處理的地方。
3. 圖文搭配的「潛規則」
不少人以為翻譯只管文字,但在工業文件裡,文字與圖片往往密不可分,有時候,圖片說明已經非常清楚,但日文或德文的原文還會再補一句「如圖所示」,專業的工業翻譯會根據中文讀者的習慣調整:必要時刪掉重複的說法,或改寫成「請依照圖示進行」,讓文件更符合閱讀邏輯。
4. 翻譯師也是「現場想像家」
很多翻譯師笑稱,做工業翻譯久了,腦海裡的工具箱越來越完整,因為文件裡常提到的螺絲、扳手、機械臂等零件,不只是單字,而是要能想像出現場怎麼操作,如果翻錯一個詞,現場人員可能真的會用錯工具,結果不是拖慢產線,就是傷到自己,所以好的翻譯師,除了語言力,還要具備「畫面感」。
5. 為什麼工業翻譯其實很人性?
工業翻譯看似在處理機械、數據和步驟,但核心其實是「人」,因為每一份說明書的目的,不是展示多專業的技術,而是要讓人理解、讓人安全、讓人能正確操作,當翻譯師考量到文化差異、語氣偏好、使用者習慣時,他處理的其實是「人與機器的互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工業翻譯的本質一點都不冷冰冰。
一本說明書背後的翻譯溫度
下次你再看到厚厚的機械手冊時,不妨換個角度思考:這份文件能不能讓不同國家的工程師、操作員都看得懂、用得上,其實仰賴了無數細節,從單位換算、語氣拿捏,到圖文整合,這些都是翻譯師悄悄打磨的成果,也因此,工業翻譯既是專業,也是橋樑;它把不同文化的工法與習慣轉換成「大家都能理解的語言」,看似冰冷的技術文件,其實暗藏著溫度,而這份溫度,來自翻譯師讓溝通更順暢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