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聽到科技翻譯,腦中就會浮現一大堆專業名詞:演算法、模組化、雲端運算、機器學習……彷彿進入了一個「只懂工程師才懂」的世界,問題是,當這些內容要交到行銷團隊手裡,往往就變成一場雞同鴨講,工程師寫的技術說明書經過直譯後,雖然字面正確,但讀起來卻像是冷冰冰的機械語言,完全不符合行銷需要的「人話」,於是,科技翻譯中最常見的落差就出現了:技術專業和市場語言之間的距離。
1. 工程師 vs. 行銷:語言天平的兩端
工程師最在意的是資訊正確無誤,哪怕是縮寫少了一個點都不行;而行銷人員在意的,則是受眾能不能快速理解,舉例來說,一份技術文件寫著「支援 TLS 1.3 加密協議,確保傳輸過程中資料完整性與機密性」,行銷部門可能只想簡單一句:「最新安全加密,讓你上網更安心」,兩者沒有誰對誰錯,但如果翻譯沒有意識到不同需求,就會讓雙方都不滿意。
2. 翻譯不只是直譯,而是角色轉換
很多時候科技翻譯不是單純把字詞換成另一種語言,而是要先理解「這份文件的受眾是誰」,同樣一段話,給工程師看,要保留完整的技術細節;給潛在客戶看,就得換成淺顯易懂的描述,專業翻譯師在這裡的角色,其實像是「轉譯者」─ 不只是語言上的轉換,更是角色與立場的調整。
3. 為什麼翻得太「硬」會失效?
很多公司覺得翻譯就是忠實就好,但在科技領域,如果翻得太直、太硬,反而讓讀者放棄,想像一下,如果你在看手機官網介紹,滿滿的專業術語,像「高動態範圍色域覆蓋與低延遲影像處理機制」,讀者只會疑惑:「所以照片到底會不會比較好看?」這就是溝通落差的最佳案例。
4. 成功的科技翻譯長什麼樣?
一個好的科技翻譯,能在不失去專業的情況下,把艱澀內容講得簡單,例如「支援 MIMO 技術」可以翻成「訊號同時處理更快,上網不卡頓」;「AI 推論加速器」可以轉成「AI 計算速度大幅提升」,這樣的翻譯,既符合專業,也讓行銷部門能立刻使用。
5. 溝通落差的根源:缺乏雙向理解
科技翻譯的問題往往不是出在翻譯師能力不足,而是「需求沒有對齊」,工程師希望精準,行銷希望流暢,但雙方很少坐下來討論:哪些資訊必須保留?哪些可以轉化?翻譯師如果只拿到冷冰冰的原文,而沒有背景資訊,就難以同時滿足兩端需求。
6. 怎麼縮短落差?
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三方溝通」:工程師提供核心技術概念,翻譯師負責語言轉換,行銷團隊檢視可讀性,這樣一來,翻譯出來的文件不僅專業正確,也能真正「說人話」,當然,這需要時間與耐心,但從長遠來看,能讓公司對外溝通更順暢,品牌形象也更統一。
翻譯,是橋樑也是濾鏡
技術文件雖然以精準為本,但最終的目標仍是「被人理解」,如果翻譯過程忽略了使用場景,只會讓不同部門繼續各說各話,好的科技翻譯,不只是字詞上的忠實,而是像濾鏡一樣,讓複雜的技術變得更容易被吸收;像橋樑一樣,讓工程師與行銷能在同一頁上對話,下一次當你看到某個新產品的宣傳文案能夠簡單卻又專業時,很可能背後就是一位翻譯師默默幫大家縮短了這段溝通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