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冊翻譯公司看到現在翻譯工具琳瑯滿目,每個人手上不是有CAT,就是用AI幫忙抓詞彙,理論上效率該是大躍進,但實際看結果,品質差距卻反而越來越明顯,原因很簡單,不是工具沒用,而是用的人沒用對。
手冊翻譯最怕的,就是機械式的照字翻,你把 torque 翻成「扭力」沒錯,可是寫在咖啡機的維修說明裡,那就未免太突兀,專業工作者不只是看懂詞彙,更懂得轉換語境,他們用工具,不是用來「照抄資料庫」,而是用來確認上下文是否一致、語言是否保持技術連貫性,工具只是輔助,思考才是核心。
翻譯公司裡的老手對工具的依賴反而比新人少,為什麼?因為他們知道,有些句子你丟給AI十次,它都給你十個四不像,真正重要的不是速度,是選字的準確度,像安全指示那種「誤操作恐導致人身傷害」的句型,不能模糊、不能美化、不能翻出來像客服口吻,這種翻譯要的是責任感,不是創意。
CAT工具的記憶庫雖然方便,但如果只會套模板,遇到產品更新或新功能說明,一樣會翻得亂七八糟,有經驗的譯者會先分析原文邏輯,再去確認之前的翻譯記錄是否適用,甚至適時刪除不合時宜的用語,他們不讓工具主導,而是讓工具配合自己判斷。
還有一點常被忽略:有些專業名詞根本就不能「譯」得太白話,像 relay、fuse 這些詞,你翻成「開關」或「保護裝置」看似沒錯,但技術人一看就知道你在偷懶,真正的專業翻譯者會根據上下文判斷是要保留英文詞、加註解釋,還是直接轉成合適的中文術語,他們的標準從來不是「讓一般人看懂」,而是「讓對的人看懂而不出錯」。
還有語調問題,有些手冊是寫給操作員的,有些是提供給維修技師的,有些是給工程師做規劃用,不同對象,就不能用一套語氣打通關,這時候工具內建的樣板反而容易誤導人,真正有經驗的譯者,往往會建立屬於自己的風格規範,甚至幫企業建立用語清單,確保一致性不靠運氣。
當然,翻譯工作者也不是排斥工具,只是,他們知道哪個階段該用什麼、該信多少,他們使用 QA 工具不只是抓錯字,更會根據語法結構和邏輯跳躍進行人工二次檢查,他們建立語料庫,不是當背誦資料夾,而是用來追蹤變化和累積知識。
手冊翻譯公司說到底,工具再好,翻譯還是人的事,真正的高手,是那些知道什麼時候放下快捷鍵,專心琢磨一個詞該怎麼貼合上下文的人,手冊翻譯不是文字遊戲,是責任的轉譯,而那些看似普通的句子背後,藏的是產品能不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工具可以協助你跑得快,但只有理解,才能走得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