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在推出海外產品時,總以為只要把操作手冊進行英文翻譯,一切問題就解決了,畢竟,技術規格寫得再怎麼複雜,只要翻譯過去,對方看得懂就好,這個想法聽起來沒毛病,實際上卻常常差得遠。
操作手冊的翻譯講究準確沒錯,但「在地化」這件事,絕不是語言直接轉換那麼簡單,舉例來說,一句 “Turn the knob clockwise until it clicks” 中文翻成「順時針旋轉旋鈕至卡一聲」沒有任何問題,可當這句話出現在面對不同文化、操作習慣、甚至對機械敏感度不同的市場時,就會出現微妙落差,美國用戶可能會在「卡一聲」前就停了,英國人也許根本不喜歡「用力」到那個程度,而在某些地區「順時針」這個描述還得加註方位,才能確保無誤。
再來是圖文搭配,很多手冊的翻譯只是針對文字本身處理,卻沒考慮到圖示在當地是否易於理解,亞洲市場對圖示容忍度高,願意依照說明一步一步操作,西方市場習慣更多口語導向的說法,簡短明快、動詞清晰,你給一段很工整的文字說明,對他們來說反而像在閱讀法律文件。
在地化真正挑戰的,是語氣和文化背景的整合,翻譯英文操作手冊,最容易卡關的地方往往是警告語,像是“Failure to comply may result in injury or damage”這類句子,看起來嚴謹又有警告效果,但直接翻成「不遵守可能導致受傷或損壞」在某些語境下卻太冷漠,甚至讓人覺得廠商在撇清責任,在地使用者更期待的是溫和提醒又不失權威的語氣,這種拿捏不靠機器,也不是字典查得出來的。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單位與標準,操作手冊裡頭提到的尺寸、電壓、溫度範圍等等,如果只是原封不動翻成英文,卻沒依照市場當地習慣轉換單位或補充說明,使用者還是霧煞煞,像是公釐轉英吋、攝氏變華氏,甚至插頭規格,這些若沒有說清楚,最終導致的可不只是「不便」,而是整批產品退貨。
操作手冊的英文翻譯,其實就像是橋梁,但在地化是整座橋該通往哪裡、該用什麼材質、該不該設警示牌,你不能只顧著「翻得對」,卻忽略「用得順」,真正好的翻譯,不是讓人在理解上不費力,而是讓人根本感覺不到它是一段翻譯文字,操作起來像原生語言一樣自然。
想讓操作手冊發揮它該有的功能,就得先承認英文翻譯不是萬能的,當你開始思考每一句話後面的使用情境、文化感知與習慣差異,你就會發現,文字可以翻過去,但經驗要靠在地思維才能補上,這正是操作手冊翻譯最大的極限,也是最值得投資的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