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翻譯現在超方便,按個鈕就能把整篇文章轉成另一種語言,看起來乾脆又俐落,但問題來了,文字翻譯過去沒錯,文化卻常常在中間碎了一地,翻出來的句子,讀起來像是外星人寫給地球人的訊息,讓人尷尬到腳趾抓地。
第一個盲點是語境感知的缺失,機械翻譯處理的是「字面意思」,但人類溝通靠的從來不是單純的字面,舉個例子,英文裡說“break a leg”,是祝人好運,尤其是演出前的習俗用語,直接機械翻譯,可能變成「摔斷一條腿」,讓人以為你在詛咒他,不懂背景,不抓語境,就算單字一個個對應正確,整句話也完全翻了個方向。
第二個大問題是文化隱喻的理解力不足,每個語言都有一些只在自己文化裡講得通的說法,像是中文的「騎虎難下」,想要說的是「進退兩難」,但機械翻譯常常很認真地翻成“riding a tiger and unable to get off”,直接讓外國讀者腦袋短路,原本應該傳遞一種進退兩難的情境,變成了奇幻冒險故事,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第三個常見翻車點,是情感強度的拿捏,不同語言對情緒表達的範圍有巨大差異,日文裡的「ちょっと困ります」聽起來溫柔,實際上可能已經是在強烈拒絕了,如果機械翻譯直譯成「有點困擾」,中文讀者可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誤以為還有協商空間,結果一個不小心就踩到禁區,雙方誤會越滾越大。
這些問題,其實不是單純加強詞彙庫就能解決的,機械翻譯的本質是統計,是模式匹配,它可以處理大量資料,但無法真正「理解」文化背後的人情世故,要搞定語境,需要的是共感能力、經驗累積、甚至一點點社會直覺,這些都是目前的機器做不到的事。
當然,機械翻譯還是很有用,尤其是面對龐大、重複性高的文本,比如技術手冊、產品規格,這類只求正確無誤的內容,但一旦涉及情感、文化、暗示,或者人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就不能只靠按下翻譯鍵來打發。
有趣的是,越是講求細膩溝通的領域,越能看出機械翻譯的破綻,看似翻好了,實際上卻讓訊息走了樣,甚至影響商業談判、文化交流、國際關係,別說一字之差,連情緒濃淡稍微不對,都可能讓對方感到冷淡、輕視,甚至敵意。
所以,未來想要用科技幫忙翻譯,沒問題,但最好記得留一點人腦做最後的把關,機械翻譯可以當助力,但想要真的讓世界「聽得懂你在說什麼」,人類的文化理解力,短期內還是無可取代的。